发布时间: 2013-10-30 10:17
生育模式指在单位时间内(通常为1年),育龄妇女总的生育水平在生育期间不同生育年龄上的分布形式。
生育模式受生育起始年龄早晚,生育间隔长短,生育子女多少,生育峰值年龄大小和峰值生育率高低等多因素的影响。2010年与2000年相比,宁夏育龄妇女的生育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全区育龄妇女生育模式的变化及特点
(一)生育率水平变化显著
一是生育率水平起点高,平均初育年龄提高。2010年 15–19岁妇女累计生育率为92.27‰,比2000年上升19.52个千分点,上升幅度为21.16%。平均初育年龄为24.82岁,比2000年提高0.73岁。
二是生育峰值年龄增大,峰值生育率下降。2010年育龄妇女生育最高峰值年龄均为25岁,峰值生育率为159.40‰,最高峰值年龄比2000年提高了2岁,峰值生育率下降了56.80个千分点。
三是生育起始年龄前移、终止年龄提高,生育周期延长。若以0.02(生育率为20‰以上,下同)以上生育率水平为生育显效年龄,2010年分布在18–35岁,2000年分布在19–33岁,起始年龄比2000年提前了1岁,终止年龄增大了2岁。0.1(生育率为100‰以上,下同)以上生育率水平起始和终止年龄同为9个年龄段,2000年累计生育率达1572.44‰,2010年下降为1206.21‰,下降366.23个千分点。0.1以上累计生育率占总和生育率的比重,2010年为68.53%,比2000年低10.64个百分点。0.2(生育率为200‰以上,下同)以上生育率水平年龄2000年有4个年龄段,2010年没有这一现象发生。
(二)孩次构成向2孩转移,比重提高5.35个百分点
孩次生育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出生的某一孩次人数与同期育龄妇女人数之比。2010年与2000年相比,育龄妇女生育的孩次构成变化显著,各孩次生育率均大幅度下降,多孩生育得到有效控制。
从分孩次生育率看, 2010年育龄妇女1孩生育率为27.43‰、2孩为16.93‰、3孩及以上孩次为5.83‰。与2000年相比,分别下降9.74个、0.95个和5.33个千分点。
从年龄别生育看,2010年妇女生育1孩生育峰值年龄为21岁,比2000年提前了1岁,但峰值生育率明显下降,2010年为100.82‰,与2000年相比,下降50.37个千分点。2孩和3孩及以上的峰值年龄均未变化,分别落在25岁和28岁。2010年2孩和3孩及以上峰值生育率为61.81‰和21.05‰,与2000年相比,2孩上升2.90个千分点,3孩及以上下降12.60个千分点。表明育龄妇女生育多孩的人数大幅度减少。
从孩次构成看,由于各孩次生育率不同程度的下降,孩次构成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2000年各孩次占全部出生婴儿的比重依次为1孩为56.00%、2孩为27.03%、3孩及以上为16.97%。2010年分别为54.65%、33.73%、11.62%。与2000年相比,1孩和3孩及以上孩次比重,分别下降1.35个和6.70个百分点,与之相对应的2孩比重上升5.35个百分点。
(三)峰值生育率大幅度下降
2010年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发生了较大变化,其生育模式也随之发生了质的转变(见图1)。
由于生育率水平起点高,平均生育年龄推迟,峰值生育率大幅度下降,使得生育率曲线的峰部大幅度下降、腰部缩小、底部增宽。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进入21世纪以来,生育模式变化显著,但从计划生育角度看,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区计划生育率仅为74.45%,早育、不按间隔生育和超生现象依然存在,并占相当比重。由此可见,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稳定现有低生育水平任重道远,实现人口生育模式为晚、稀、少的现代型生育模式还需付出艰辛的努力。
二、乡村妇女生育模式的变化及特点
(一)生育水平大幅度下降
一是生育年龄前移、低年龄组妇女生育率水平提高。2010年乡村育龄妇女16岁就有生育现象发生,与2000年相比,提前了1岁。20岁以下育龄妇女累计生育率高达135.06‰,与2000年相比,提高42.70个千分点。表明乡村早育现象呈现反弹的趋势,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
二是生育峰值年龄后移,峰值生育率下降。2010年乡村育龄妇女的生育峰值年龄落在25岁,比2000年的22岁推后了3岁。峰值生育率为193.83‰,与2000年相比,下降63.06个千分点。
三是生育旺盛期年龄跨度未变,生育率水平下降。若以0.1以上生育率水平为生育旺盛期,起始年龄同在20岁,终止年龄为28岁,年龄跨度9岁。0.1以上累计生育率为1050.16‰,与2000年相比,下降775.55个千分点。
四是生育年龄跨度增宽,生育周期延长。0.1以上累计生育率占总和生育率的比重,2010年为70.86%,比2000年下降7.75个百分点。0.02以上生育率水平年龄跨度,由2000年的15个年龄段增加为2010年的18个年龄段。表明乡村妇女的生育年龄跨度增宽,生育周期延长。
(二)孩次构成向2孩转移,比重提高6.79个百分点
2010年乡村育龄妇女分孩次生育率均不同程度的有所下降,由于生育孩次向2孩转移,孩次构成变化显著。
从分孩次生育率看,2010年乡村育龄妇女各孩次生育率分别为1孩27.34‰、2孩22.17‰、3孩及以上9.68‰。与2000年相比,分别下降9.93个、1.71个和7.04个千分点。
从年龄别生育看,2010年与2000年相比,1孩和3孩及以上孩次的生育峰值年龄均未变,分别为21岁和28岁,2孩提高了1岁,为25岁。峰值生育率1孩和3孩及以上孩次分别由2000年的183.75‰和51.34‰,降至2010年的137.60‰和37.84‰,分别下降46.15个和13.50个千分点。2孩生育率由2000年的85.53‰上升为101.68‰,提高16.15个千分点。0.02以上生育率水平生育显效年龄段累计生育率,1孩为862.28‰、2孩为741.73‰、3孩及以上孩次为237.65‰,与2000年相比,1孩和3孩及以上孩次分别下降192.61个和181.39个千分点,2孩上升104.68个千分点。3孩及以上孩次生育水平下降,表明2010年乡村育龄妇女生育多孩的现象较2000年明显减少。
从孩次构成看,由于孩次向2孩转移,孩次构成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2000年各孩次占全部出生婴儿的比重为1孩47.86%、2孩30.67%、3孩及以上21.47%。2010年分别为46.19%、37.46%和16.35%。与2000年相比,1孩、3孩及以上分别下降1.67个和5.12个百分点;与之相对应的2孩比重上升6.79个百分点。
(三)生育模式向现代型转变
由于2010年乡村育龄妇女生育率水平起点高、峰值生育率大幅度下降、大龄妇女生育率水平略有提高,使得生育率曲线的峰部大幅度下降、腰部左侧重合、右侧增宽,底部相近,生育模式进一步向现代型转变(见图2)。
三、回族妇女生育模式的变化及特点
由于回族的生育政策相对宽松,按政策规定城镇和川区农村回族妇女可生2个孩子,南部山区最多可生3个孩子。因此,回族育龄妇女生育水平一直以来相对较高。随着计划生育的不断深入,回族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大幅度下降,总和生育率由2000年的2.54减少到2010年2.18,已接近更替水平,生育模式变化显著。
(一)生育周期进一步缩短
一是低龄组妇女生育率水平高。2010年回族妇女生育年龄最小的16岁,比2000年提前了1岁。20岁以下妇女累计生育率为175.67‰,与2000年同龄组妇女累计生育率相比提高40.80个千分点。
二是生育峰值年龄后移,峰值生育率大幅度下降。与2000年相比,2010年回族育龄妇女的生育峰值年龄后移了3岁,为25岁。峰值生育率由2000年的246.49‰,降至2010年的178.70‰,降低67.79个千分点。
三是维持高生育率水平年龄减少、生育率水平大幅度下降。2010年回族育龄妇女0.1以上生育率水平起始年为20岁,终止年龄28岁,与2000年相比,起始年龄提高了1岁,终止年龄减少了1岁。0.2以上生育率水平2000年有5个年龄段,2010年为零。0.1以上累计生育率为1459.88‰,比2000年下降630.84个千分点。
四是生育年龄相对集中,生育周期缩短。0.1以上累计生育率占总和生育率的比重,2010年为66.66%,比2000年下降16.73个百分点。由于维持高生育率水平年龄跨度缩小,生育率水平大幅度下降,2010年回族妇女生育年龄相对集中,生育周期进一步缩短。
(二) 孩次构成向2孩转移,比重提高9.87个百分点
2010年回族分孩次生育率1孩为29.67‰、2孩为25.51‰、3孩及以上孩次为13.11‰,与2000年相比,1孩和3孩及以上孩次分别下降12.23个和11.31个千分点,2孩上升0.42个千分点。
从年龄别生育率看,其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低年龄妇女生育率水平相对较高。2010年20岁以下回族育龄妇女生育1孩累计生育率为161.49‰,比2000年提高35.81个千分点。占生育1孩各年龄组累计生育率的比重由2000年的11.70%上升为17.63%;2孩为13.24‰,比2000年的8.15‰提高5.09个千分点,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1.19%上升为1.58%。表明2010年回族育龄妇女早育现象较2000年严重。二是各孩次峰值生育率升降不一,3孩及以上孩次降幅最大。2010年1孩最高峰值年龄为20岁,比2000年提前1岁,峰值生育率139.29‰,比2000年低44.03个千分点;2孩峰值年龄,由2000年的24岁推迟到25岁,峰值生育率为94.46‰,比2000年高2.18个千分点;3孩及以上孩次峰值年龄未变,同为28岁,峰值生育率为44.84‰,与2000年相比下降28.11个千分点。三是生育各孩次旺盛期的生育率水平有升有降。从年龄别生育率看,生育1孩主要集中在20–29岁年龄段,该年龄段累计生育率为693.57‰,比2000年下降227.94个千分点。2孩主要分布在20–34岁年龄段,累计生育率由2000年的672.82‰上升为2010年的767.33‰,提高94.51个千分点。3孩及以上孩次主要聚集在20–39岁之间,累计生育率为408.33‰,与2000年相比,下降308.01个千分点。
从孩次构成看, 2010年回族妇女生育各孩次占全部出生婴儿的比重依次为1孩为43.44%、2孩为37.35%、3孩及以上孩次为19.21%,与2000年相比,1孩和3孩及以上孩次分别下降了2.33个和7.54个百分点,2孩提高9.87个百分点。
(三)回族旺盛期育龄妇女生育率水平大幅度下降
从图3可见,2010年回族妇女生育模式与2000年相比,由于旺盛期育龄妇女生育率水平大幅度下降,其峰部落差较大;低年龄妇女生育率水平上升,使得生育率曲线前移;30–35岁妇女生育率水平高于2000年同龄妇女的生育率水平,使得生育率曲线后移;形成的图形峰部低、腰部上窄下宽、底部与2000年一致。尽管回族妇女生育模式发生了变化,但生育仍以生育早、间隔密、周期长、截止期晚为主要特征。生育模式与晚、稀、少的现代型生育模式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 联系电话:0951-5677011   网站地图
ICP备案编号:宁ICP备09000128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177号 网站标识码:640000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