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统计信息

科技创新奏华章 驱动发展谱新篇——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二

发布时间: 2019-12-10 10:31

新中国成立初期,宁夏科技事业从无到有、艰难起步。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宁夏实施“科教兴宁”战略,推动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宁夏将创新驱动确立为自治区三大战略之首,瞄准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百废待兴,科技事业艰难起步

新中国成立前,宁夏科技事业十分落后。全区没有一所科研机构,从事科研活动的专业人员很少,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新中国成立后,宁夏科技事业虽起步艰难,但开始走上发展的轨道。

(一)农业科技先行,奠定发展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宁夏重点开展农业科研实验工作,先后成立了农业试验场和农业化学试验所,以及一批园艺、林业、盐碱地改良、水利建设、兽医诊断、水产养殖等农业技术推广指导机构,开创了宁夏最初的科研工作。

科研人员克服了人员少、资金不足、设备简陋等困难,在农作物良种选育、栽培、土肥、水利、植保、畜牧兽医、林业等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并大力示范推广,取得了可喜成绩。

(二)科研体系初步建立,科研队伍逐步培育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宁夏科研事业有了较快发展,科研机构大幅增加,专业技术队伍不断壮大,宁夏的科研能力、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成立了宁夏第一所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宁夏农业科学研究所。并相继成立了工业、交通、水电、医学、地质、邮电、粮食、煤炭等方面的研究所,进一步推动了宁夏工业交通及其他方面的科研工作。在此期间,还曾筹建了中国科学院宁夏分院。这些机构的设立,使宁夏科研体系初步建立,研发队伍得到了初步培育。

“文革”期间,宁夏的科技事业遭到严重破坏,直至后期才逐步恢复,除原有的科研机构外,又新建了机电、轻工、农机、建材、计量等方面的研究机构。1978年全区科研机构达到25个,专业技术人员达到2.27万人,专业技术人员中的研究人员达到1004人。

(三)创新成果呈现,助推经济发展

自治区成立后,宁夏科技工作响应中央号召,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和“科学技术为生产服务”的方针。农业技术的深入推广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宁夏科技事业得到较快发展。这一期间,最为显著的农业科技成果是引进“碧玉”春小麦及“京祖”107水稻良种,实现了宁夏春小麦及水稻品种第一次更新,以及成功的引进水稻“卷秧”、小苗带土移栽技术,使引黄灌区主要粮食产量大幅增长,有力促进了宁夏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工业领域,长城机床厂、大河机床厂研制的数控仿形机床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1978年全区累计获得科研成果206项,为推动宁夏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改革开放,科技事业进入快车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重要论述,成为新时期科技工作的理论基础和行动纲领。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把发展科学技术摆在振兴我国经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地位,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这一时期,宁夏科技事业迎来了春天,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宁夏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科技计划全面推进

自治区相继制定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发展战略方针和政策,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计划和行动,推动宁夏科技事业发展。制定了《宁夏1981年-199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宁夏1989-1995年科学技术发展纲要》,实施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使经济发展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20世纪90年代,分阶段制定和实施了一批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科技发展计划。先期启动“科技兴农”发展战略,由“科技兴宁”战略上升到“科教兴宁”主导性战略,再到《中国21世纪议程宁夏行动计划》可持续发展战略。1995年起相继制定了一批地方性法律法规,把科学技术发展纳入法制轨道。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西部大开发,科技要先行”发展思路指引下,启动和全面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入21世纪后,自治区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宁夏的决定》《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等一系列科技发展导向性、协调性、激励性和保护性政策,涵盖了科技管理的各个环节。这一系列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成为改革开放直接推动宁夏科技事业快速向前发展的驱动器。

(二)科研体系逐步完善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后,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宁夏科技体制走上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新发展阶段。在原有农业、工业科研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其他领域增设了建筑、医学、新技术应用、分析测试中心、计算机、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科研机构。社会科学研究事业也得以恢复和发展,初步形成了学科比较完整、科研及试验手段较为先进的科研体系。从20世纪90年代起,宁夏先后建成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专利服务中心、人才交流中心等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科技信息、标准计量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并相继成立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区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入21世纪后,宁夏以改善科研条件和创造科研环境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努力改善科研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创新支撑体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了优质创新要素的有效聚集,发挥了显著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科研平台相继建立

随着宁夏科研体系逐步完善,各类科研平台也相继建成。这些科研平台为聚集创新人才、培育科技成果打下了坚实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类高水平科技园区和示范区、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服务机构、信息化认证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等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到2008年底,全区独立科研机构发展到165个,比1978年增长5.6倍。全区拥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自治区级工程研究中心12个,国家部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5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部委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7个,自治区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33个。

(四)研发队伍逐步壮大

改革开放后,宁夏聚焦优势产业、着力重点研发平台建设,大力培养、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加快建立以人才为核心的科技资源配置机制。钽铌铍特种材料专家何季麟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了宁夏院士“零”的突破。到2008年,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3万人,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85年增长89.5%,全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到1.6万人,其中工程师比重达70%以上,科技人才队伍规模日益扩大,素质显著提高,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业已形成。

(五)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改革开放后,科技事业大步向前,宁夏承担了多项国家或国际合作科技攻关项目,一大批科技成果涌现,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高端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冶炼、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气候治理、重大疾病防治、软科学研究等领域都产出了一批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重大仪器设备等。宁夏钽、铌、铍及制品生产技术居世界三强之一,吴忠仪表公司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柔性制造系统,宁夏共享铸钢集团承制的三峡地下电站水轮机转轮叶片铸钢试制工艺,成为国内首家改写大型水轮机叶片依赖进口的企业。脊椎结核治疗技术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在肝脏移植、颅底和络经等手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组织开展了我国第一个适应气候变化研究的国际合作项目——“全球气候变化对宁夏农业的影响及适应性措施研究”。

三、创新驱动,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将创新驱动战略确立为三大战略之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投融资体制,提升信息化水平,汇聚科技资源,构建创新支撑体系,引导全社会不断重视科技研发,科技实力不断增强,成果产出丰厚。

(一)研发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结构不断优化

研发人员逐年增加。依托建设各类高水平研发平台、改进项目管理评价机制、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等政策,引进、培养了大量优质科研人员。2018年,全区研发人员总量为1.98万人,比2012年增长41.4%,年均增长6.0%。其中硕士以上学历人员0.40万人,比2012年增长61.9%,年均增长8.4%。硕士以上人员占全部研发人员的20.2%,比2012年高2.5个百分点。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研发人员为1.11万人年,比2012年增长37.0%,年均增长5.4%。

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加大。2018年引进国外人才突破600人次,成功引进首位外籍院士。自治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对象总数达到55名,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及外国院士134人、国内外知名专家425人。目前全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有在站博士后18人。引才引智效果正在凸显。

科创团队建设成效明显。自2007年起,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学科、重点行业、关键领域等培育建设了科技创新团队,目前总数达到90个。凝聚了包括带头人、外聘专家和骨干技术人员在内的1000多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在提升宁夏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科技投入持续增加,研发强度不断提升

研发经费规模和强度不断攀升。2018年,全区研发经费支出达45.58亿元,是2012年的2.5倍,年均增长16.5%。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更是屡创新高,2018年提升至1.23%,比2012年提高0.45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在全国的位次也不断上升,位居全国第19位,西部第4位,西北第2位。

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为进一步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意见》《宁夏科技创新“十三五”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效果显著。2018年全区财政对科学技术的支出为34.0亿元,是2012年的3.5倍,年均增长23.4%,占全区财政支出的2.4%,比2012年提高1.28个百分点。2018年,全区研发经费中来自政府部门资金9.86亿元,是2012年的2.4倍。享受科技创新资金后补助企业132家,共获自治区财政补助金额3628万元。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的企业564家,减免金额16.34亿元,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开展研发创新的积极性。

(三)科技合作机制全力推进,成效显著成果丰厚

合作水平不断提升。自治区出台了《加强东西部科技合作推进开放创新的实施方案》,召开东西部科技合作推进会,科技部与自治区政府将东西部科技合作确定为2018年部区会商重要议题。现已形成8个省市和5家大院名校为合作主体的“8+5”合作机制,参与合作的省市、院校达到21个。2018年安排专项资金5.3亿元,组织实施东西部科技合作项目127项,带动企业、社会投入21.7亿元。

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东西部科技合作的领域从特色优势产业扩大到医疗健康、科技扶贫,合作内容拓展到共建平台园区、离岸孵化器等方面。组建了中国枸杞研究院、中国(宁夏)奶业研究院、宁夏炭基材料产业研究院等6家新型研发机构;与国家高水平医疗机构联合建立9个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宁夏分中心,是全国分中心最多的省份;建设3个离岸科技企业孵化器,引进14个科技创新团队,吸引500多名东部人才参与我区创新创业,引进转化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100多项,取得一批重要科技成果。举办“宁东煤炭清洁高效安全发展院士行”“民营企业院士行”活动,实施5个重大战略咨询项目,为我区高质量发展搭建了新的智力支撑平台。

(四)重大成果取得突破,科技产出量质齐升

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党的十八大以来,科研人员在宁夏现有经济发展基础上不断深耕,在众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关键技术跻身国际领先行列,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400万吨煤制油项目突破了37项重大技术并成功产出油品,项目国产化率达到98.5%,打破了国外对煤制油核心技术的长期垄断。研制出甲醇/二甲醚高选择性制丙烯(MTP)国产催化剂,打破了国外重大煤化工技术垄断。330千伏铁路牵引变压器性能全国领先并成功应用于高铁线路。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产权的铸造3D打印产业化设备。高压差多级降压控制阀等高端控制阀、危险废物废汞触媒资源化循环利用、大尺度碳酸锂晶片等研制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工程机械铝镁合金零部件等多项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应用生物技术攻克压砂瓜连作障碍实现重大突破。突破了变异山羊绒加工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出了变异山羊绒两型纤维和“二细毛”新型染色助剂及染色工艺。建成了世界装机规模最大的智能光伏电站,在国内首创了清洁能源发电与绿色有机农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中国标准动车组铝合金枕梁产品将替代进口。第三代核电出口机组配套铸钢件产品通过中国核电验收。研制出世界最大的350公斤蓝宝石晶体。生物支架结合干细胞移植治疗脑脊髓损伤技术填补我区空白。引进示范小杂粮渗水地膜种植、马铃薯粉垄栽培等先进技术,示范村小杂粮产量实现翻番。这些成果在不同程度上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对专有技术的垄断。

科技成果、专利发明大幅提升。2018年,全区登记自治区级科技成果229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47项,应用技术成果167项,软科学成果15项。全区共发表科技论文7331篇,出版科技著作210种。全年申请专利量9839件,是2012年的5.0倍,其中,发明专利2986件,是2012年的3.5倍。专利授权量5656件,是2012年的6.7倍,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744件,是2012年的5.3倍。全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4.13件,提前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和年度目标。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618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2.11亿元。

(五)创新驱动引擎强劲,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规上工业主力作用凸显。企业是科技创新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也是产出效益最高的部分。随着政府不断支持引导,释放政策红利,全区各类企业创新活动活跃度增强。根据创新调查资料显示,2018年,全区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占全部调查企业的37.5%,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全社会研发经费中企业自筹经费35.01亿元,是2012年的2.5倍。规上工业企业始终是全区研发活动的主阵地。2018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36.99亿元,增长27.1%,是“十二五”时期以来最快增速,2012-2018年均增长17.1%。其中,自筹资金34.17亿元,占92.4%。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在全区研发经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为81.2%。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下同)为0.78%,比2012年提高0.30个百分点。规上工业研发主体地位稳固,持续拉动作用明显。

高质量科创平台明显增加。“十二五”以来,全区以建设创新型宁夏为目标,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高质量科创平台相继建立。围绕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搭建了一批国家和自治区科技园区和示范区。到2018年,全区共有国家级高新区2家,自治区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区6家,组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405家,培育“双创”载体105家,新建“外国专家工作室”12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5家。全区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33个,国家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含分中心)13个,自治区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68个;自治区级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5个,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个,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174个。

经济转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2018年,全区规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共有34家,有研发活动的企业22家,比2013年增长83.3%,占全部高技术制造业企业的64.7%,覆盖面是规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2.4倍。研发经费支出2.28亿元,比2013年增长54.1%。研发经费投入强度3.25%,为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4.2倍。全区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业企业198家,有研发活动的企业56家,是2013年的3.3倍,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企业的28.3%,覆盖面比规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高1.7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支出10.33亿元,是2013年的5.0倍,占全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的27.9%,比2013年提高15.7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1.17%,比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高0.39个百分点。助力全区经济结构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新旧动能转换有序推进。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70年来,中国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谱写了极不平凡的华彩乐章。宁夏始终紧跟全国步伐,坚持科技创新,不断提升研发能力,科技事业取得了可喜成绩。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将科技创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全区科技工作还需扬鞭奋蹄,砥砺前行。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来宁视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开放创新、特色创新之路,深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以科技创新的新成效,支撑宁夏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宁夏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宁夏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附件下载: